颓废时代里的“伟大的哲学冲突”——尼采的马克思主义读法

——从卢卡契的《理性的毁灭》谈起

摘要: 卢卡契表明,尼采的哲学以极大的勇气、魄力和天才扭转了市民阶级认识论、价值论和历史观的基本的提问方式和思维方式:用“权力意志”取代 “阶级斗争”;用“起源”代替“成长”;用神话代替“知识”;用“自然”代替“颓废”;用生命的激情代替理智的计算;用不变代替变;用自我肯定代替否定只否定。卢卡契指出,尼采力图证明的是,阶级斗争并没有自动地产生出较高类型的人,所以,它就不可能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作为方法,尼采哲学寻求一种保存和培养自然的最高成就的道德。虽然这种文化政治是针对整个现代性意识形态的,但在具体的阶级斗争形势下,它的哲学含义就包含十分具体的政治性和思想行动的意味。这就是要表明,“变”或历史运动并不能产生超越资本主义的新东西。但与此同时,尼采哲学将“竞争”神秘化、形而上学化,呼吁市民阶级起而自卫,保卫自己的文化和“存在的世界”,投入“为统治地球的斗争”。卢卡契一方面犀利地将尼采“色彩斑斓的隐喻”还原为具体的时代政治立场,对之进行无情的分析和批判;另一方面却又指出,恰恰因为其深刻的阶级性和战斗性,尼采的写作远远高于布尔乔亚学院哲学的目光短浅的学究之争,而属于欧洲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冲突”。

Read more   04/03/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汉娜•阿伦特:瓦尔特•本雅明

I.驼背人

法玛,一个贪婪的女神,她有副多变的面孔。她所掌管的名声也是如此,或好或坏,或短暂或永久,有封面故事上虽臭名昭著却转瞬即逝的名声,也有灿烂辉煌的永世青名。身后声名是法玛最吝啬的,尽管它并不像其它声名那样武断,却常常比它们更牢固,因为它仅仅赐予少数商品。最能使它获取利润的部分已经死亡,因此它的价值并不在于出售。如今这个非商品化、非利润性的身后声名在德国被赐予瓦尔特·本雅明和他的著作,一个并不出名的德国犹太作家,人们仅仅知道在希特勒上台和他移居国外的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是杂志和报纸文学副刊的投稿人。当他在1940年初秋,也就是被他的同时代人称为战争中最黑暗阶段选择死亡时,仅有极少数人知道他的名字。当时法国沦陷,英国受到战争威胁,希特勒-斯大林协定尚未破坏,人们对欧洲这两个最强大的秘密武装力量的紧密合作所带来的后果深怀恐惧。十五年后,他的两卷本著作出版,几乎立即声名鹊起,远远超过生前他所认识的少数人对他的赏识。可是不管基于良好判断力上的名誉有多高,对作家和艺术家的生存来说,仅有名声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例子无需一一列举,我们一下子就会想起西塞罗曾说过,vivi vicissent qui morte vicerunt——“如果他们活着就功成名就,而不是死后才赢得胜利”,那情况将会多么不同啊!

Read more   04/03/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哈贝马斯和利奥塔论后现代性

在《知识与人类旨趣》(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中,哈贝马斯试图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已经完成了钓理论普遍化——通过把他们的“揭露”(unmasking)方案置于一种更为全面的 理论中。近些年来,哈贝马斯经常批评的一种当代法国思想,却是从怀疑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怀疑怀疑者、怀疑“揭露”开始的。例如,利奥塔(Lvotard) 说,他将用“现代”一词来指称所有依赖一种元话语(即“一种用自己的地位来证明自己合法的话语,一种哲学话语”)来确证自己的合法性的科学,而那些元话语 又明确援引某种宏大叙事,例如精神辩证法,意义解释学,理性或劳动主体或财富的创造力的解放。① 他接着把“后现代”定义为“对元叙事的不信任”,并追问“在元叙事成为历史之后,合法性何处安身?”②在利奥塔看来,哈贝马斯正在提出一个比弗洛伊德主义 者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元叙事更宏大的叙事,一个更一般、更抽象的“解放的叙事”。③

Read more   04/03/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从“资产阶级世纪”中苏醒

《启迪》,瓦尔特·本雅明著,张旭东、王斑译,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即出

德国文化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年)在西方思想界的地位和影响,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蒸蒸日上,目前已毫无疑问地跻身于二十世纪最伟大作者的行列。而在这一小群杰出人物之中,本雅明又属于更稀有、更卓尔不群的一类。对此,早在六十年代末,当“本雅明热”横跨大西洋在北美登陆之际,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就在她为英文版《启迪》(Illuminations,纽约,一九六八年)所作的长篇导言中详加阐述。在八十年代后期“文化热”期间,本雅明也已进入中国年轻一代学人的视野。《读书》杂志曾在一九八八至一九八九年间连载有关本雅明的介绍,《文学评论》和《文化:中国与世界》都发表了长篇评论文章;《世界电影》和《德国哲学》分别刊载了其名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和“历史哲学论纲”的中译;而本雅明的代表作《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亦作为“现代西方学术名著”丛书的一种于一九八九年由三联书店出版,九十年代又数次重印。从那时起,本雅明的名字,连同“震惊”、“灵晕”、寓言”等等带有他独特标记的批评术语,就回荡在当代中国先锋批评的行文中,并同巨变中的中国社会文化现象碰撞出引人注目的思想火花。

Read more   04/03/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新左派评论》的重建与西方左翼思潮的发展

政治刊物有特殊的生存理由,它从事超越首创者的重建,一种对前人特有的检验。物质和制度的压力当然可以斩断任何一份处于鼎盛期的期刊杂志。但是除了这一环境,政治刊物别无选择:为了忠于自己,杂志必须以扩展它们的现实生存为目标,超越那些曾提升过它们的环境和前辈。

《新左派评论》正在步入它的第五个10年,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从这一期起,我们启动新系列的刊物,以保持激进的传统;重新设计其形象,以迎接变化的来临。我将在下文陈述自己关于《新左派评论》今日现状和它应当开始采取的走向的看法。

Read more   04/03/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符号、性别与传播

传播是一种使用符号的行为。以语言符号为例,讨论符号行为所蕴涵的意义,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言语传播如何体现文化观念以及对两性的期望与限定。

一、符号与文化:

卡西尔的文化哲学认为文化就是一整套符号体系,人不是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世界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世界之中,并且人不再能直接地面对实在,他不可能仿佛是面对面地直观实在了,他被包围在各种符号与话语之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苏珊朗格也宣称,只有当某一群体共用一套符号体系并共享这一体系蕴涵的意义时,文化,或者说集体生活,才有可能存在。

Read more   04/03/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