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都塞:在黑格尔之前的列宁

在一年前的一次演讲(其内容已由马斯佩罗出版社整理为题为《列宁和哲学》的小册子)中,我试图证明,列宁应当被认为是为辩证唯物主义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贡献,因为他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做出了一个真正的发现。这个发现可以总结为如下说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并没有产生一种新的哲学(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而是产生了一种新的哲学实践,确切地说是一种基于哲学中的无产阶级立场的哲学实践。

Read more   04/03/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斯大林“建成论”的错误与对现实社会主义的重新定位

按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原意,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经历三个阶段。Ⅰ、“长久的阵痛”,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Ⅱ、“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Ⅲ、“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1]

Read more   04/03/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经济成长阶段论——市场浪漫主义的暧昧期许

如果说,“看不见的手”指导了改革设计思路和进程,“比较优势论”指导了对外开放政策,那么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市场浪漫主义常常含糊其辞地闪烁着富强、发达的美国梦。

历史阶段论在中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中,又有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党的十三大又强调由于生产力落后,中国社会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报告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报告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Read more   04/03/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汪晖经典之作《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内容简介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一书中有一条贯穿全书的线索,即知识与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天理与郡县制国家的关系、公理与现代民族主义及其体制的关系等。在讨论康有为时,我特别地提到了他对儒学普遍主义的再创造,而这个再创造的前提恰恰产生于一种历史意识,即儒学的普遍性与中国概念之间的那种自明的关系发生松动了。在这个前提下,当你要论证儒学具有普世性的时候,必须以承认中国只是世界的一个部分、中国之外存在着巨大的外部为前提——这个外部不仅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也是文化政教意义上的。当儒学普遍主义与一个置身于众多国家或外部之中的中国形象相互连接的时候说明了什么呢?我认为说明了民族主义对于某种普遍主义世界观和知识谱系的依赖。换句话说,这种新型的儒学普遍主义的诞生是和作为一个新型世界体系中的主权国家的中国的诞生同时发生的。这里所谓儒学普遍主义实际上正是现代公理观的曲折的呈现方式。

Read more   04/03/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今天的阿尔都塞

“我只是个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马基亚维里的孤独”

这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的危机正在加剧的一个迹象:为了出版也许是战后时期数一数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1960和70年代以来的作品,我们将不得不证明这样做的理由;尽管阿尔都塞的著作最近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整个西欧和西欧之外的地区(尤其在拉丁美洲),都取得了巨大的声誉和反响。

Read more   04/03/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斯拉沃热•齐泽克:列宁主义的自由

那么,[客观性的]事物如何与[主观性的]自由共存呢?1922年,当列宁表明自己的立场并反对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对布尔什维克的权力进行的批评时,他是这样说的:

的确,这种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所作的说教反映了他们的本性:“革命跑得太远了。我们一直这么说,现在你也这么说了。让我们再来重申这一点吧。”而我们对这一点回答说:“正因为这样,让我们枪毙你们吧。要么劳驾收起你们的观点,要么你们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在我们的处境比遭到白卫分子直接进犯时困难得多的条件下,还要谈自己的政治观点,那对不起,我们就要把你们当作最可恶最有害的白卫分子来对待。”[1]

Read more   04/03/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