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经济危机与社会主义前途–奥尔曼教授访谈

[内容摘要] 伯尔特·奥尔曼(Bertell Ollman)是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纽约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自1970年以来,他先后在十几个国家做了数百场学术讲座,从不同视角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诸多问题。他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领域出版了15本著作,其中,《异化: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辩证法的舞蹈:马克思方法的步骤》和《市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者之间的争论》已有中译本。他的大部分研究成果载于其个人网站:www.dialecticalmarxism.com。近期,受中央编译局《国外理论动态》杂志委托,武汉大学颜鹏飞、石云霞、孙来斌、邵秋芬等四位教授在访美期间对奥尔曼教授进行了学术专访。本文为专访实录译文。

[关键词] 市场经济 经济危机 社会主义前景 奥尔曼

本刊特约记者颜鹏飞: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市场经济必然带来异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市场经济,如何克服异化现象,是一个非常艰难但也非常重要的问题。美国学者劳勒强调市场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发展六大阶段中的一个“长期的‘市场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并认为马克思本人实际上承认“一个处于中间的市场方向的社会主义阶段”的存在。穆尔则把马克思说成是半截子市场社会主义者,即在《共产党宣言》中是赞成市场社会主义的,但后来在《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非市场社会主义思想。在您看来,马克思是市场社会主义者或者半个市场社会主义者吗?

Read more   11/24/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介绍

一、引言:理论背景

弗洛伊德在无意识与意识(或者它我与自我[ego])之间做了绝然的划分,从而其所引入的人类自我[1099]的概念、亦即所谓主体的概念是一个被彻底地剖分为、分裂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领域的概念。而另一方面,西方人文主义者关于自我或者个人性(personhood)的人所熟知的概念是由意识水平上的活动所界定的,这包括理性、自由意志和自我反思等等。然而对于弗洛伊德、对于大多数的精神分析学家而言,行为、思想、信念和关于“自我”的概念全都是由无意识及其驱力和欲求来决定或者左右的。[1100]

Read more   11/20/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齐泽克:如何从头开始

在其精彩的短文《政论家的短评》——写于1922年2月布尔什维克艰苦地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并不得不退回为市场经济和私有财产留下了更大空间的新经济政策的时期——中,列宁使用了一个为了抵达新的峰顶而必须沿其初次尝试的原路返回的攀登者的类比,以描述革命进程中后退的意义,以及如何在这一过程中避免机会主义的违背原则的错误:

“假定有一个人,攀登一座还没有探测过的非常险峻的高山。假定他克服了空前的困难和危险,爬到了比前任高得多的地方,不过还没有到达山顶。他现在要按照原定的方向和原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不仅困难和危险,而且简直不可能。”

Read more   11/06/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智效和:为什么说股份制不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尽量通俗的解释。兼论产权不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一)在解释“股份制是不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这个问题之前,为了便于讨论,我想把这里讲的“公有制”这个词约定一下。我们这里讲的“公有制”是指“社会主义公有制”,因而我们这里讨论的问题是:股份制是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至于有人把公有制泛化,另解公有制,离开社会主义公有制来谈论股份制是不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这本来就没有意义,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二)撇开那种“骗出一个新体制”的主观故意不谈,从理论上讲,许多人把股份制混同于公有制或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一是与误解马克思有关,二是与人们长期形成的不正确的“所有制”观念和“社会主义公有制”观念有关。

Read more   11/05/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为《资本论》一辩——与胡培兆先生商榷

[内容提要] 《资本论》发表距今已经140多年了。随着时光的流逝,对《资本论》的某些具体结论和观点,当然有必要做出与时俱进的认识。然而,《资本论》的基本原理是否仍然有效,在当下好像越来越成了一个不能确定的问题。在“与时俱进”的背景下,如果抛开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不论,学术方面的分歧和争论,无疑有助于《资本论》经受各种理论的挑战和挑剔。基于此,本文针对胡培兆先生指认的《资本论》中已经过时的那些原理,提出六点不同看法。

[关键词] 资本论 劳动力价值 资本 收入分配 剥夺者

Read more   11/03/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智效和:评谢韬、辛子陵 “重建个人所有制”言论

谢韬、辛子陵在《试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与中国改革》(《炎黄春秋》2007年第6期)一文中,对中国改革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们认为,“重建个人所有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作者的这个主张是以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为旗帜的,准确地说,是用马克思的有关思想进行包装的,但是。我们从作者的论述中发现。他们似乎没有搞懂马克思,甚至误读了马克思。此外,作者的重建个人所有制主张含糊其辞,语焉不详,也有待进一步明确和辨析。下面的文字不是对谢、辛的文章和主张的全面评论,或者说,不是对其实际主张本身对错与否的评论,而是仅就上面提到的两个问题提供讨论意见。

Read more   10/27/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