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GA2《德意志意识形态》之编辑与广松涉版的根本问题

[原编者按]2005年初,由张一兵教授主持编译的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广松涉的《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中译本一问世,便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赞誉者批评者均有之。在批评者中,最激烈的当属中国学者鲁克俭与日本的马克思学专家大村泉、涩谷正和平子友长。2006年9月,日本的这三位学者撰写了长文《MEGA2〈德意志意识形态〉之编辑与广松涉版的根本问题》,对广松涉版、小林昌人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编辑方式提出批评,同时也对张一兵教授为广松涉版所写的“代译序”中的褒扬之词持否定态度。文章在寄给日本《经济》杂志的同时也寄到中国,希望能译成中文发表。本刊得知这一消息后,在张一兵教授的帮助下,与当事双方取得了联系,愿意促成中日两国学者间的直接对话。本栏目推出的两篇文章正是缘于这一学术背景。

Read more   01/10/2010 posted in  理论视野

马克思主义的佛教观和佛教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前言: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传入后,中国的思想文化方向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一切传统的思想文化都必不可免地要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由于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它自然要对包括佛教在内的传统文化发动批判,由此而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深入而持久的变革。对于这一历史变革,学者们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有一个方面似乎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佛学的关系问题(1)。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使我们对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思想史、宗教史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对中国佛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从整体上说,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倾向于对佛教进行批判,他们以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为主要武器,着重于揭示佛教的阶级属性、反动的社会政治作用和佛教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佛教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在僧侣和居士方面,情况比较复杂。民国时期的佛教思想家们,对马克思主义既有肯定,也有批评,有人曾试图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佛教思想。1949年以后,佛教界普遍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和精神生活中的统治地位。在此前提下,一些僧侣和居士们倾向于论证佛教教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为佛教争取生存地位。本文着眼于不同思想主体的立场分野,对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佛学的关系做了一个整体的叙述,期望能由此给我们发展21世纪的中国思想文化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Read more   12/30/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韩立新:日本马克思主义

日本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流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研究可分为“文献学研究和文本解读”、“针对社会现实的实践性研究”这样两个方面的话,由于远离苏联意识形态的控制,日本对马克思主义的文献学研究和文本解读相对自由,更接近马克思恩格斯本人著作的原貌,其成果毫不逊色于掌握着原始手稿解释权的“苏联东欧马克思主义”;在针对社会现实的实践性研究上,由于日本属于东方,它对马克思理论的吸收和应用明显不同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正是因为“日本马克思主义”具备这样两个特点,我们可以将它视为一个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东欧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同等级别的范畴。在这里,我想对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特点,以及我国译介日本马克思主义的现状和意义做些说明,争取尽快在我国确立起一个“日本马克思主义”范畴。

Read more   12/26/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保罗•哈里:国外学者关于毛泽东思想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关系的争论

摘要:《当代亚洲杂志》2008年11月号刊登了澳大利亚学者保罗·哈里题为《对毛泽东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误读》的文章,批驳了这样一种常见的观点,即毛泽东思想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背离。

原编者按:《当代亚洲杂志》2008年11月号刊登了澳大利亚学者保罗·哈里题为《对毛泽东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误读》的文章,批驳了这样一种常见的观点,即毛泽东思想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背离。这种背离通常被认为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经济第一性的观点被毛泽东强调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唯意志论” 所取代;二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层面来定义阶级,而毛泽东则从政治行为和意识形态上来定义阶级。本文不同意这些说法。本文认为:毛泽东在1955年以后关于阶级、阶级斗争的理论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着基本的连续性,他也是把阶级视为一种经济范畴,这和经典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而且,毛泽东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把阶级视为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上层建筑领域的阶级斗争的积极参与者;最后,毛泽东也同意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即经济层面上的阶级由上层建筑领域一定的政治机构和意识形态形式来代表。

Read more   12/15/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斯大林是冤枉的

在与一些青年人的交流中,我听见了这样的说法:(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概念,是斯大林杜撰出来的,与马克思无关;(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思想,是斯大林个人的看法,在马克思那里找不到任何依据;(3)把上层建筑看作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合”,是斯大林的主张,与马克思的观点不符。

那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概念,到底是谁最先提出来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思想,是否与马克思无关?把上层建筑看作“统治阶级意志的集合”,是否有违马克思的原意?下面摘录几段经典作家的原著,供大家参考。

Read more   12/09/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爱因斯坦:为什么要社会主义?

一个既不是专门研究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人,却要对社会主义这个题目发表意见,这是否适当呢?从一些理由来看,我相信是适当的。

Read more   12/01/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