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解读——张文喜教授访谈

张文喜(以下简称张):首先感谢《社会科学家》给我安排这次交流的机会,感谢访问者孙亮博士。刚才你对我的评价过奖了。其实,我跟你一样,还不算媒体眼中的知名学者,更算不上哲学家眼中的哲学家。在使用头衔如此廉价的年代,我仍然这么说。但若我要很正经地与你讨论学术评价问题,这实在并非合宜也不合常理。简而言之,我是自己眼中的哲学爱好者。人们如今认为,做不了哲学家眼中的哲学家,那就凑合着做个企业家眼中的哲学家也行。而别忘了,这些人是有东西可以教给他们的。我,作为哲学的爱好者,重要的事情终归是思想和学习。阅读和写作只是到了成年才感到迫切的需要,才感到这是我人生聊以慰藉、显得是最重要的事情。通过阅读,尤其是对马克思的积年累月的阅读,我的智性就类似于从小孩的世界进入成人的世界。阅读给我打开了面向世界的一扇窗,而同时把我引向为人生而阅读的方式。过了不惑之年,我还上复旦念博士,准确地说,是找到了为哲学也为人生而阅读生活的地方。于是,我的阅读和思考就包含在书中所说的与我未曾说出来的两个部分。而我确信,我的书从内部对哲学作了限制,也就自然地划出了一条条思想的印记。

Read more   03/07/2010 posted in  理论视野

榎本正敏:21世纪——社会主义化的时代

第一章 “社会主义”的发生过程

大多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向来都不加批判地认为﹐作为资本主义发展基础的工业生产力﹐必然为社会主义所继承以作为新社会的基本生产力。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也明显的是根据此一前提﹐企图通过“生产手段国有化和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系”的手段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但是﹐假若我们从历史唯物论来进行考察﹐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发展来看﹐这个前提就不无疑问。因为﹐如果社会主义是替代资本主义的新社会﹐那么我们就不能够排除在这个新的生产关系中所发展起来的﹑起支配作用的社会生产力﹐应该是替代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新产业才对。

Read more   02/22/2010 posted in  理论视野

智效和:混淆“过渡时期”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后果

关于如何认识现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上还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特别是存在着同马克思、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在逻辑上保持一致的问题。多年来,许多研究者把凡是不能一致起来的说法都看作是理论上的“发展”,结果引出更多的麻烦。

斯大林以来的社会主义理论包括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式上都是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框架内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却存在着混淆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的变化,就其中的“麻烦”而言,多源于这个“混淆”。

Read more   02/09/2010 posted in  共运信息 理论视野

李燕:全新的女权主义理论和实践

女权主义(feminism),或被译作女性主义,然而,作者经考察发现,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不是一种译法的差别,也不是译者的偏向和喜好,而是从理论发展的表征。在这些不同的称谓里包含有女权主义发展的阶段性递进的过程。女权主义从出现起就强调男女平等,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首先追求的争取选举权、工作权、生存权以及其他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在社会解放的进程中,逐步获得了成功。女权主义的目标确立为争取真正的人权,以及由此产生的真实存在权和发展权。虽然20世纪的女权主义发展有自己的特色,与19世纪的女性解放运动不同,表现在语境不同,理论任务和目标不同,达成的社会效应也不同,可是女性的权力仍然是得不到真正的保证的。尤其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中,女权主义的任务和目标仍然是艰巨和持久的。

Read more   01/19/2010 posted in  理论视野

作为技术研究者的马克思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技术;机器;资本主义生产

[摘要] 著名演化经济学家罗森伯格的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美国左翼刊物《每月评论》。文章主旨在于讨论马克思的社会变革理论中技术和科学的地位与作用。文中强调了技术与经济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关系,同时驳斥了将马克思当作技术决定论者的粗浅观点。马克思把技术看作人类和外部物质世界之间的媒介。通过对科学与技术的区分,指出机器生产的出现和科学在生产中的运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大意义。马克思还分析了资本品部门的特殊作用和资本主义趋向大规模生产的必然性,以及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创新的各种形式。

Read more   01/18/2010 posted in  理论视野

广松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学价值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两卷本的巨著。其中第一卷第一篇“费尔巴哈”尤其重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其它部分所采用的是对论敌进行逐条批判的方式,因而马克思、恩格斯的积极主张只有一些片断性的论述,与此相对,“费尔巴哈”篇中作者的主张是以一个非常完整的形式展开的。如果说“费尔巴哈”篇几乎承载了作者的诸多理论命题的话也是毫不为过的。但是,这一巨作并没有最终成为印刷稿而以未完成的形式留给了后世。这个未完成的遗稿应该怎样进行编辑奉献给读者呢?这就是“编辑的问题”。不同的编辑方法会给文本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面貌。

Read more   01/10/2010 posted in  理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