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放”仅只是“政治解放”

[内容摘要] 现代解放仅只是政治解放,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它从根本上揭示了现代解放的基本成果及其限度,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和体系结构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澄清马克思这一思想的基本含义,能够有效地回应当代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实践的批判和质疑,本质性地突出马克思思想在当代政治哲学争论中的关键位置。

[关键词] 现代解放 政治解放 人类解放 现代政治 后现代政治

Read more   04/03/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全球马克思主义研究风起云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总报告(2007)

一、总体概况

(一)一批新著新论涌现、学术活动频繁举行

本年度国外新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类学术著作几百种,其中大部分集中在英、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论题广泛,既有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也有原著、基本理论以及人物的研究。哈贝马斯、霍耐特、柯亨、霍布斯鲍姆、大卫·哈维、卡利尼科斯、伊格尔顿、艾伦·伍德、雅克·比岱、诺曼·莱文、齐泽克、拉克劳、哈特、奈格里都有新著问世。同时,国际性的重要刊物,如英国的《新左派评论》、《历史唯物主义》、《激进哲学》,美国的《每月评论》、《重思马克思主义》、《激进哲学评论》、《激进政治经济学评论》、《科学与社会》、《共产主义与后共产主义研究》,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创新杂志》、《马克思主义杂志》、《社会主义》,法国的《今日马克思》,意大利的《今日马克思主义》以及澳大利亚的《论纲十一》等,也集中发表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论文。

Read more   04/03/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葛兰西:现代君主论·政治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给关于政治和历史的科学带来的根本创新,在于证明不存在抽象的、固定不变的“人的本质”(这个概念当然起源于宗教思想和超验主义),人的本质无非是历史上特定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用语文学和批评学方法来确认的历史事实。因此,必须把政治科学的具体内容(连同逻辑体系)视为发展着的有机体。不过应该看到,马基雅维利为政治问题指出的方向至今还受到争议和反驳,还没有成为“常识”(这个方向就是他的作品中潜在的主张,即政治是一种独立的活动,自身具有区别于道德与宗教的原则和规律——这个命题有着重大的哲学意义,因为它潜在地提出了一种道德和宗教观,即开创了一整套世界观)。这意味着什么呢?是仅仅意味着在马基雅维利思想里已经萌发种种要素的那场知识和道德革命还没有发生,还没有成为民族文化的公开的和明显的形式吗?或者这只具有当前的政治意义,可以证明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存在的鸿沟,证明分属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两种文化的存在,证明统治阶级(例如教会)对于普通人民固有的态度,因为它既不愿成为孤家寡人,又必须让他们始终相信马基雅维利不过是魔鬼的化身?

Read more   04/03/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金融危机的根源并未超越马克思的逻辑——访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赵磊

从1929年美国大危机爆发起,经济学界就没有停止过对危机根源的反思。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再次引发了这一问题的讨论。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赵磊认为,一些反思似乎不得要领,总是在“监管缺位”、“政策失误”、“低估风险”上转圈子。他说,表面上看,这两次危机的原因大相径庭:1929年大危机的导火线是有效需求不足;当下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却是有效需求“过度”;但从根本上说,资本世界的古典危机与现代危机并无本质不同:都是生产过剩危机。从古典危机演变为现代危机,只不过是把“皮球”从供给方踢给了需求方。由于危机根源于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仅用“风险-监管”的分析框架很难对其做出本质上的把握。因此,必须对危机作“马克思的追问”。

Read more   04/03/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2007年度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

日本是当前世界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大国之一,19世纪末期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日本,今天我们所使用的大多数马克思主义专业术语,首先是从当时的日本转译而来。因此,日本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最早的中转站,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经过三次大的论战形成讲座派和劳农派,后来受到军国主义的镇压。

Read more   04/03/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

1995年的中国工业处于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的十字路口。崔之元认为,后福特主义更能促进中国工业长远的动态效率,其精神实质与毛泽东提出的“鞍钢宪法”相同,不仅是当时中国切实可行的战略选择,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史上的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

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在鞍山钢铁公司《关于工业战线上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报告》上批示,宣称“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今天,四十岁以上的人还能记得,“鞍钢 宪法”的内容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和工人在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中相结合。

Read more   04/03/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