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学者谈:毛泽东的经济思想

《环球视野》编者按:这篇文章发表在印度刊物《前线》2008年2月号上,作者是印度学者罗特萨·帕特内克。这是一篇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讲真话的好文章。

————————

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建设时代与时下普遍传闻的情况是大谬不然、完全不同的。那个时代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奇迹倍出的时代,一个高歌猛进的时代。这篇文章让人懂得一个真理: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光辉的,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位居“巍巍昆仑第一峰”的历史地位是任何人也撼动不了的。

Read more   06/22/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法国调节学派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以阿格里塔为例

摘要:通过对工资形式的吊诡性的深入分析,阿格里塔提出了一种与鲍德里亚等人不同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在他看来,消费社会的矛盾并非存在于具有消费能力的消费者之中,而是存在于曾经具有消费能力的雇佣工人终有一天会不具有上述这种消费能力,而导致这一点的根源恰恰在于资本主义的劳动或生产过程的危机之中。以此为基础,阿格里塔指出,尽管鲍德里亚等人论证了资本积累与消费的资本主义特性之间的关联,但他们事实上只是从统计学的层面表述了消费活动对资本主义商品关系的隶属性,而没有对资本主义条件下消费社会的内在矛盾及根本原因作出阐述。

Read more   06/18/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夏尔.贝特兰 :中国的文化革命与工业组织——管理以及劳动分工的变革

前言

这本书不打算描述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方方面面的数不清的变革。一个外国访客尝试完成这样的任务是毫无意义的。我的预期目的,只是对文化大革命中的这些变革给中国的工厂带来的影响做出一些理论上的推断。本书将要讨论到的这些变革,来自于1971年我对中国一些工厂的访问中的见闻。这些变革的影响已被在中国发表的大量文章所证实,而且无论是这些事实,还是其所代表的政治倾向都值得密切关注。

Read more   06/03/2009 posted in  史海沉钩 理论视野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的恐怖主义批判

摘要: 列斐伏尔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开拓者。他放弃了对资本主义宏观而客观的历史必然过程之科学分析,而突显了现代性日常生活这个微观的主体批判角度。他认为资本主义对社会统治的重心不再是生产而是消费,不再是经济与政治领域而是日常生活领域。这便出现了所谓现代日常生活的 “恐怖主义”现象:有形的、局部的、外部的、直接物质统治,被隐形的、内在的、无孔不入的抽象统治所取代,外在的压迫被自我压抑所取代。这种恐怖主义是与当代西方强势意识形态所渲染的“恐怖主义”无任何共同之处。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日常生活批判 列斐伏尔 恐怖主义

Read more   06/02/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毫无疑问,国家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借助其对暴力的合法垄断,已经渗透或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和领域。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其著作中已经注意到国家,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作用和前途, ①并为二战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立场、方法和概念,构成了这些理论的基础和思想资源。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针对战后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变化,一方面努力从经典理论中寻找依据,另一方面试图对马克思等人的理论进行补充、修正和发展,以更合理地解释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尤其是国家与资本、国家与公民社会、国家与统治阶级的关系以及阶级结构的变化。他们批评了自由主义对国家的浅显认识,为20 世纪70 年代“国家”概念在西方社会科学中的回归提供了理论起点。他们之间观点不同,视角方法各异,互有争论。尽管他们在解读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文本、理解他们的思想上有所偏颇甚至扭曲,但是他们提出的观点、观察的角度以及使用的方法毕竟是以新的历史条件为基础的,不仅丰富了经典理论,也为深入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新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Read more   06/02/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资本主义的“空间修复”逻辑

大卫·哈维(DavidHarvey)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地理学家。此公著作所经常关注的主题(如不正义、种族主义、剥削等等),似乎均非地理学的视野范畴,然而,根据一份1991年的统计,他却是全世界被引用频率最高的学院地理学家。晚近当被问到自身的学术训练时,哈维坦言他并没有受过什么“训练”——他的学术积累其实完全靠的是自学,而学校给他的只是一个让学习自我完成的优良环境。这也就是他为什么特别喜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因为这所大学根本不在意学生们学到什么。哈维早年也写过中规中矩的地理学著作,如出版于1969年的《地理学的解释》,然而之后他从未再回过来拥抱这些早期著作中的论点。正统地理学的学院性疆域,锁不住这位自学闯出来的思想者。

Read more   05/29/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