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若干问题——所谓价值转型中的总量二相等命题

根据价值转型理论,商品的生产价格由价值而来,利润由剩余价值而来。于是,许多学者在研究转型问题时总是试图证明两个命题:总生产价格和总价值,总利润和总剩余价值,在数量上相等。

但是马克思并未提出这样的命题,并且这两个命题也不成立,我在这里做简单的说明。

Read more   10/03/2010 posted in  理论视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若干问题——超额利润

在讨论生产价格时,我们假定由于竞争所有利润率已经平均化,但现实中总有一些因素阻碍资本流入,使得一些部门获得超额利润。

最常见的是对自然力(经济学中统称为土地)的占有形成的超额利润。对于同样的产品,较好的土地能节省人力,仿佛自然力等效为一份人力,而土地的所有者仿佛作为自然力的化身索取它的的回报。由此产生一个不会因竞争被均分的超额利润,当投资者不是土地所有者时,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支付给土地所有者。

Read more   10/03/2010 posted in  理论视野

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革命只能是劳动者的使命。1846—1848年间,他们开始思考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的地位问题。他们认为,共产党或者革命者的作用并非如同各种空想社会主义流派所主张的那样,仅停留在工人运动的边缘地带,通过宣传向人民宣扬真理,而是应当密切地参与阶级斗争,帮助无产阶级通过自己的历史实践找到革命的道路。此外,共产党也不能发挥雅各宾主义的领头作用或者巴贝夫主义(或布朗基主义)密谋组织的作用,更不能自以为高高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代替人民群众“搞革命”。

换言之,被统治阶级的普遍利益不能被异化为一个高居人民群众之上的“不朽的领袖”或者“开明的少数派”的形象。根据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被压迫者即劳动者倾向于通过他们的阶级斗争实践来实现总体性。共产党不是总体性的异化化身,而是作为工人运动终极目标的总体性和阶级斗争历史进程的每个组成阶段之间的理论和实践的调节者。

Read more   09/22/2010 posted in  理论视野

知识分子的理论与实践——霍炬访谈录

徐志伟:在我熟识的70年出生的学者中,你或许是最精通理论的一位了,很多朋友对你的理论素养都深表赞许。请问你对理论的兴趣是怎样形成的?你如何看待“理论”?

霍炬:徐兄谬夸奖了,实不敢当。但我们可以在这里讨论一下这种对“理论”的“称许”。抛开朋友间的相互认可不谈,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是经常会遇到这种对理论或理论工作的称许的。这种称许既针对个人,也包括群体。实际上,这称许更多是对一个“业务领域”的肯定,称赞一个理论工作者的理论能力几乎等同于夸奖一个厨师会做饭,这是在既定的职业预设中进行的评价。

Read more   09/16/2010 posted in  理论视野

性别、种族、阶级与女性解放

作者: 王 虹

[内容提要] 女性主义问题并不局限于女性群体的范围内,事实上,女性主义和女性群体本身常常被种族和阶级这两个根本性的社会等级结构所持续地分裂/分化着,如何团结更多的力量,将被分化/分裂的女性力量结合起来,这就涉及到如何对待和穿越与性别制度(男权制)扭结在一起的阶级和种族问题。由于性别、种族和阶级三种社会等级制的同构性和相互作用,导致了单纯实现女性解放理想的不可能。这种现状要求理论研究着眼于更广泛的政治领域,以更稳健的战略眼光来看待三种基本社会等级制的同构性和它们之间关联性,立足于社会性别问题,将性别问题放入到由性别、种族、阶级三种社会等级制度交错构成的社会政治整体结构中去观察三者之间的联系、作用和矛盾,我们就会认识到,女性解放不会独立于或者早于社会的解放,而一个真正的社会解放也必然包括女性的真正解放。

Read more   09/04/2010 posted in  理论视野

智效和: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解读马克思和斯大林的”对立”

内容提要: 在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否存在商品生产的问题上,斯大林和马克思的不同观点实际上是一致的,因为斯大林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而是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的一个特定的阶段,马克思并不否认在这样的阶段存在商品生产。在商品生产会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的问题上,斯大林和马克思的不同观点也是一致的,因为马克思讲的是价值规律作为基本规律的商品生产,斯大林讲的则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的新型的商品生产,并不否认在价值规律的自由调节下会导致资本主义。

Read more   08/19/2010 posted in  理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