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克·库恩:亨里克·格罗斯曼论经济危机中社会主义者的责任

[内容提要] 亨里克·格罗斯曼(Henryk Grossmann,1881-1950)以一位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的身份而为人所知。1925年他进入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成为形成中的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政治经济学家。1929年,他的代表作《资本主义制度的积累规律与崩溃:危机理论》(Das Akkumulations-und Zusammenbruchsgetz des kapitalistischen Systems:zugleich eine Krisenthorie)作为研究所丛书的第一卷出版。亨里克·格罗斯曼研究经济危机,旨在发展他的列宁主义政治理论。格罗斯曼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矛盾是:生产产品无限扩大与生产利润不断受到局限之间的矛盾。与活劳动相比,死劳动在资本支出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经济危机,因为只有活劳动才是新价值的唯一源泉。严重的金融危机只能在生产发展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利率不断变动的情况下才能得以理解。格罗斯曼坚持马克思主义传统,强调社会主义者的主要责任在于:建立使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组织。

Read more   12/13/2010 posted in  理论视野

艾伦·伍德: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那种认为苏东共产主义的解体代表着马克思主义最终危机的假说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奇怪。有人或许认为,除了别的以外,资本主义必胜论盛行时期还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工程 ——批判资本主义的研究提供了比以往更为广阔的空间。

然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已过时了。右翼资本主义必胜论反映到左翼便是对社会主义激情的消退。左翼知识分子如果不接受“资本主义是世界发展所有可能性中最好的”这样一种观点,那么也只时寄希望于那些发生在资本主义缝隙间大多为局部和特殊的反抗。正当最需要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认识的时候,相当多的左翼知识分子不是去发展、丰富和提炼所需要的概念上的分析工具,相反却把他们完全抛弃了。“后马克思主义”已经让位于对后现代主义的崇拜,让位于对所有整体性、系统、结构、过程和“宏大叙事”的敌意。但是,如果把这种敌意扩展到把这作为社会制度的资本主义。就无法阻止这些思潮把“市场”作为一种普遍而必然的自然法则。他们否认思维的系统统一性,坚持“总体化”认识的不可能性,从而荒诞地封闭了通往整体性认识事物的批判性路径。在此,后现代主义的破裂性和偶然性与最终的“宏大叙事”——“历史的终结”,结成了一个奇异的联盟。

Read more   12/05/2010 posted in  理论视野

齐泽克:赛博空间时代的列宁

编者按: 近日翻阅ZIZEK的《实在界的面庞》一书,惊喜地发现,ZIZEK在大量极具启发性但又颇为冗杂的关于精神分析的论述之外,还特意加了一篇特别“革命“的文章。这篇文章探讨民族主义问题、革命的合法性问题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关系等往往成为各个左派群中争论焦点的问题。除此之外,文章还结合欧洲的具体情况,对女权主义运动、生态学以及欧洲右派的抬头都有非常深刻的分析和点评。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者来说,此文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学术层面,也能起到开阔视野的作用。

本来准备写一个比较长的编者按,将前面提到的几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一下,但由于没有能够在网上找到齐泽克的这篇文章,因此只能手工录入,大量的时间就耗费在这上面了。因此,我将原计划改为将文章中值得注意的段落用红色或加粗标识出来,下面只是简单的谈几句。

Read more   10/20/2010 posted in  理论视野

孟捷:危机后的政治经济学

陈实:各位街坊、各位听众、亲爱的朋友们,“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第二十三讲现在开始!今天的主讲嘉宾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孟捷教授,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危机后的政治经济学》。我们大家都知道,2007年8月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次贷危机,接着迅速波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到2008年的9月,这个危机蔓延到美国的金融业,从而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面对着这场战后以来最严重的危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在欧洲,《资本论》的销量直线上升,从法国的总统萨科奇,德国的财长斯泰恩布吕克,下到大大小小的一些银行家、企业家,都希望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里面获得解救这次危机的药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能否回答现实问题,能否解答危机的爆发和新自由主义的失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如何解释这个市场和制度创新的联系,如何理解国家与经济的关系,如何处理政治经济学和当代生态主义的联系,如何实现创造性的转化。我们今天请来了孟捷教授来给我们解答这一连串的问题。

Read more   10/18/2010 posted in  理论视野

葛兰西和孤独

为什么我不写“葛兰西的孤独”,以效仿阿尔都塞关于马基雅维利的命题呢?[60]

因为,如果一个人真的说出过“历史是一个没有主体的过程”[61]这样的话,那么他就应该同意:孤独也没有主体。孤独是历史的“潜流”,它“缠扰着历史”。孤独就是被一切宣称为“历史主体”的东西所蔑视。

Read more   10/11/2010 posted in  理论视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若干问题——所谓生产性和非生产性

(由于劳动这个词本身含有生产的意思,为避免对劳动定义不同产生的混淆,这里改用“活动”这个概念,将所有人类活动一并讨论。由于不存在“生产性非劳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界限在这里是不变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把人类活动作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区分的目的。

Read more   10/03/2010 posted in  理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