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Since 2008 Powered by MWeb, Theme used GitHub CSS.
提要: 崛起于一九六三年以后的中小企业资本,受到官僚资本与财团资本相对的压迫,而有改变当前体制、拮抗当前权力的性质。但是,由于具有利用次法西斯体制更苛酷地剥削劳动阶级的一面,又由于其外向地在美日为基轴的国际分工体系底部完成累积,台湾中小企业小资产阶级,也不具有民族资产阶级的性格,即它的累积过程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关系是统一性多于矛盾性。这个阶级成了“反蒋而不反美”的右翼民主改革派的核心,在七○年代中期以“党外”民主运动的形式,登上政治舞台。
新殖民地、半资本主义阶级(一九六三至今)的民族主义
此一时期台湾社会的新殖民地性,除了因上一时期形成美国对台湾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深刻支配的延续,更具体表现为:(一)一九六五年后,由于一个深度依赖美国而发展的台湾已经形成,美国“终止”对台援助,而以其十五年台湾经营的特殊地位,通过金融资本、投资的方式在国府超优惠条件下来台加工输出,利用台湾超低工资,收取大量经济剩余;(二)美国资金利用过去十五年间与台湾公业资本、财团资本复杂、主从的关系,交叉投资深刻地渗透到台湾公私业资本而使其买办化、依附化:(三)一九七九年美台断交后,仍然接受依宗主关系的『与台湾关系法』维持美国对中国内政、台湾事务的干涉,等等。
【译者说明】 雅克•比岱(Jacques Bidet)是法国巴黎第十大学哲学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今日马克思》杂志负责人。本文译自雅克•比岱为阿尔都塞的遗稿《论再生产》(Sur la reproduction,Presses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95)初版所作的“序言”。该文认为,《论再生产》是阿尔都塞思想最理想的入门书,它一步步地向我们展示了阿尔都塞独创的概念的制造过程。作者提出,我们应该从多个层次去阅读阿尔都塞的这部遗稿:既把它作为包含着一个时代之见证的政治文本来阅读;又作为以阿尔都塞式的范畴来表达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来阅读;还把它作为关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的“传唤”功能的(新)理论来阅读。文章认为,阿尔都塞通过《论再生产》而提出并试图回答的问题,即在一个声称以自由和平等为理想的社会,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统治是通过什么样的条件而不停地进行着自我再生产的问题,在今天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答。
《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一书终于和读者见面了。阿尔都塞曾从这部书稿中抽出著名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发表在1971年的《思想》杂志上[①] 。
在这部著作中,阿尔都塞条分缕析地阐述了他的唯物史观,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各种条件,以及为了终止那种再生产而进行的革命斗争。把关于意识形态及其“机器”的那些命题置于这一方案的整体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背景之中,我们才能看出它们的目的以及它们的前提。
Copyright © Since 2008 Powered by MWeb, Theme used GitHub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