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脑力劳动无产阶级

【摘要】 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脑力劳动无产阶级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到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具有无产阶级的全部经济特征和阶级特性,在生产关系中与资产阶级处于对立地位,因而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不断向高水平发展。脑力劳动无产阶级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发展方向,因而也必将是担负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主体力量。

【关键词】 脑力劳动无产阶级;西方发达国家;资产阶级

【中图分类号】 D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466(2004)06-0037-05

无产阶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起始范畴,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范畴。19世纪末恩格斯首次提出了,脑力劳动无产阶级时①(P487),它还只是一个科学的预见,而战后或者说世纪中叶以来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在西方发达国家就变成了客观的存在。如何认识作为无产阶级的脑力劳动无产阶级,既关系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又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与命运,意义十分重大。

Read more   04/13/2014 posted in  理论视野

对一次祭扫活动的吐槽

作者: 尘沙

前几日闲得无聊,参加了我夏镇大学的扫墓活动。说实话,我不是因为怀念烈士而去参加这次祭扫的,而仅仅是为了出去活动一下筋骨。我对烈士并非没有感情,只不过现在的扫墓活动普遍流于形式。在此吐槽一下我夏镇大学的扫墓活动,以告慰先烈英灵。

既然是去扫烈士墓,总得知道烈士是为啥死的。先贴个图,简要介绍一下此烈士陵园的情况:

Read more   04/10/2014 posted in  青年之声

斯蒂格利茨:《不平等的代价》序言

编者按: 近日,斯蒂格利茨撰文提醒中国不要走医疗私有化的老路,并强调中国当前很多问题都是市场管的过多而政府管的过少造成的。面对斯蒂格利茨的批评,国内主流经济学家们自然无言以对,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一直鼓吹的“市场原教旨主义”不仅与国际主流经济学相矛盾,也早已被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经济现实所证伪。现在恰恰是右派而不是左派,正拒绝与“国际”接轨。斯蒂格利茨是美国著名的中左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长期致力于研究不平等问题。在“占领”运动之后,出版专著《不平等的代价》(中文版于2013年6月在国内出版)。他在书中集中批判了严重的失业、两极分化、阶层固化等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经济问题,指出无论民主国家还是专制国家,都存在着令人无法忍受的不平等,危机之后各国的民众抗议运动是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双重失败的结果。下文是《不平等的代价》一书序言,转载供读者朋友们参考。

Read more   04/07/2014 posted in  理论视野

京津冀一体化的地皮政治经济学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事情已经搞了30多年了。当年出生的孩子如今都当爹了。

早在1982年,“首都圈”概念就出现在《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十年后有了“环渤海经济圈”,然后是“首都经济圈”和“大北京”规划,再后来是“京津冀都市圈”。2011年“十二五规划”又提出“首都经济圈”。所有这些“圈”都包括北京和天津,其余部分则时大时小,还曾经把辽宁、内蒙、山东甚至山西也“圈”了进去。一直到今年2月份,习总亲自出面,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于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事就这么成了。

Read more   04/04/2014 posted in  当代中国

走向现代之路——《现代性》一书摘要

Read more   03/30/2014 posted in  理论视野

阿尔都塞:马克思的科学发现与哲学

【译者说明】: 本文译自索尔·卡茨《理论与政治:路易·阿尔都塞》(Saül Karsz, Théorie et politique : Louis Althusser, Fayard 1974)附录“阿尔都塞四篇未刊稿”的第二篇(第321-323页),原编者所加标题为“油印文稿”,中文标题为译者所加,因为本文非常明确地指出了马克思的科学发现与哲学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所创立的研究“社会形态”及其变化的“历史科学”,第一次明确地把“哲学”看作是一个社会形态中“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哲学”就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小分队”,搞哲学,就是在理论领域搞阶级斗争。

如果我能表达一个心愿,我希望大家在阅读这些在许多方面应该受到批评的文章时,在心里记住以下两个从根本上来说很简单的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马克思的著作构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科学发现。我曾努力提请大家注意这个事实,因为我说,马克思为科学认识开辟了一块新“大陆”,即“历史大陆”。从科学史的观点看,马克思与泰勒士和伽利略很像,前者开辟了“数学大陆”,后者开辟了“物理学大陆”。

Read more   03/28/2014 posted in  理论视野